澳大利亚皇家空军(RAAF)与波音澳大利亚联合开发的 MQ?28 “幽灵蝙蝠”无人机手机配资软件,已完成面向媒体的公开飞行试验,展示了多项作战能力。这次被称为“2025 能力演示”的试飞活动在今年 4 至 6 月,于北领地的廷达尔基地进行,标志着澳大利亚在自主研制近程作战无人平台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自二战以来,澳大利亚在战机设计与制造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根据项目方披露,幽灵蝙蝠在真实飞行中已累计达到约 150 小时,同时在仿真环境下完成了约 2 万小时的模拟测试。自 2020 年 5 月交付首架原型、2021 年 2 月实现首飞以来,RAAF 目前已接收 8 架 1 型原型机,用于反复验证飞行性能与作战概念。
此次试验的核心在于验证 MQ?28 的多任务作战能力,包含自主起降与任务执行、多机协同编队、从廷达尔基地快速实战部署、与 E?7A 预警机的协同作战演练,以及实现有人飞机与多架幽灵蝙蝠之间的数据链互联。通过这些验证,项目方计划在评估结果基础上决定是否推动 2 型机的改进和批量化生产,下一阶段测试可能包括空对空武器的实弹射击,预计在年底或 2026 年初展开高级试验。
展开剩余69%在平台参数上,MQ?28 的翼展约 7.3 米(24 英尺),全长约 11.7 米(38 英尺),搭载一台威廉姆斯 FJ33 涡扇发动机,具备高速亚音速巡航能力,航程超过 2000 海里(约 3700 公里)。机鼻采用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任务需要快速更换为侦察传感器或武器舱,使其既能承担情报监视任务,也能承担打击和护航等任务;同时可与有人战斗机协同,执行“忠诚僚机”式的支援与护航任务。
从战略层面看,MQ?28 项目既被视为提升战力的“倍增器”,也反映出澳大利亚国防政策向本土化、网络化和远程投送能力转型。在印太地区态势变化与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澳方把北部沿海地区从传统的后方缓冲区逐步改造为前沿防御与投送节点,廷达尔基地的选择正与这一战略意图相符。持续的无人机测试有望增强澳大利亚在海岸监视、远程预警、拦截与点穴打击等方面的覆盖能力。
此外,幽灵蝙蝠也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关注。报道称美国海军对其舰载加油能力版本表现出兴趣,波兰也曾与相关方就潜在采购进行接触。这显示出 MQ?28 不仅有战区防御价值,也被看作一种可出口的战术无人机解决方案。
项目负责人 Glen Ferguson 表示,RAAF 对系统在空战链前端作用的期待促使团队提前完成了若干关键测试点,项目因此能够加速进入“攻击”和“评估”阶段,计划近期推进空对空导弹的实弹试射。这类演示有助于证明 MQ?28 在战术体系中的可用性,也为 CCA(Collaborative Combat Aircraft,协同作战飞机)一类无人/有人混合体系的未来运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总体来看,MQ?28 目前已显示出较强的概念验证能力:在现阶段它能作为有人机的战术补位与巡逻、侦察力量的放大器,适合执行长航程巡逻与编队协同任务。但从原型到成熟作战平台,仍需通过更多武器挂载、长期可靠性试验、与现有指挥链的深度整合以及批量化生产能力的验证,才能真正进入大规模服役与出口阶段。
发布于:天津市申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